以下文章来源于博物馆丨看展览 ,作者土木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书画一经装裱变成完整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就是面貌一新、眼前一亮,书画本身也愈发神采墨妙。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书画装裱的几种形式,带大家看看装裱后的屏、立轴、册页、手卷,都是什么样子的。
一、屏:历史悠久、可拆解
屏的历史悠久,据传“夏禹作屏”,《周礼》记载:“设皇邸”,这里的邸就是屏。根据用途的不同,可以分成枕屏、地屏风、灯屏、梳头屏风、砚屏等。
枕屏就是床上的屏风,体型较小;地屏风就是我们认知里的屏风,体积要大不少,有座屏和落地屏风两类,座屏有一扇的,也有多扇,落地屏风就是软屏风,一般讲究成双成对,从两扇、四扇,到六扇、八扇不等。其他的灯屏、梳头屏风、砚屏则多用于装饰观赏。
南宋 赵伯骕(传)《风檐展卷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
宋代以后,伴随着卷轴画的兴起,屏被赋予了更多涵义,同诗、书、画结合,屏上常有描绘山川江海、人文风貌的画面。
清 紫檀木边乾隆书字弘昕画山水图图围屏
故宫博物院藏
因为屏风有可能会有损坏,但画面可能会保存完整,所以屏还可以拆解开来,变成卷轴条幅,据傅熹年先生考证,《江帆楼阁图》最初应该是四折屏风中的一折。
唐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立轴:体系完善、种类丰富
立轴是中国书画中最常见的一种装裱形式,因为要将书画悬挂起来,所以又叫挂轴。
中国的书画发展已历千年,装裱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像立轴的品式和款式都非常丰富,品式就可以分成中堂、对联、条幅等;款式可分为宣和装、诗堂装、锦眉装、集锦装等;
如果是从用料来分,那种类就更丰富了,纸镶绫边装、绫镶绢边装、半绫装、诸绫裱、绢裱、锦裱、色宣纸裱、仿绫纸裱和半纸半绫裱,真的是让人眼花缭乱。
这么一看,最简单的分法还是按照颜色来区分,就三种:一色裱、双色裱和三色裱。
立轴一般由绳带、天杆、天头、画心、边、地头、地杆和轴头组成,根据需要还可以设有惊燕、上隔水、下隔水、绢边框、绢小边、副隔水等组成部分。
【 品 式 】
中 堂
特点:悬挂在堂屋正中的墙壁上
在古代,家里的房子层高都很高,人们常常会在客厅(堂屋)的墙壁上挂上一幅字画,这个客厅(堂屋)位于家中的正中,故名中堂。
清 《“福禄寿”三字轴》慈禧太后御笔书
故宫博物院藏
中堂一般都是较大的竖幅,内容上一般追求吉祥,或者是先祖肖像、祖训家规……
对 联
特点:长短、宽窄
和镶料的图案严格一致
对联又称楹(yíng)联、对偶、门对、春联、桃符,是一种对偶语句,分为在左的上联(也称出句)和在右的下联(也称对句)。
不仅文字上要对仗工整,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在装裱时也要采用同一式样,上联和下联在长短、宽窄和镶料的图案要严格一致。
清 潘祖荫行书七言联
故宫博物院藏
也有比较少见的“龙门联”,将长联写成双行对向的形式。
条 幅
特点:修长
条幅又称单条、巾条、屏条,可以把条幅看成“小一号且修长”的中堂。
条幅是在宋代发展出来的,在许多宋代绘画中都可以看到条幅的身影,比如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几处小景,生动的反映了宋代条幅的样式。
不过,北宋初年条幅的画心两侧是无边的,不能很好的保护画心。为了更好了保护画心,宋代的装裱大师们逐渐改进,想出了镶小边、加绢、绫隔水等方法,逐渐形成了经典的装裱款式之“宋式装”。
【 款 式 】
宋式装/宣和装
特点:和谐、典雅、精美、大方
宋式装在宋代非常盛行,又因宋徽宗的宣和年号得名宣和装。徐邦达先生在《宋金内府书画的装潢标题藏印合考》为宣和装作了精确的概括,“外边锦包首(旧称褾),里边花绫天头(旧称里),下接黄绢前隔水(旧称引首)中间为书画本幅,更后为黄绢后隔水,末为白‘高丽’牋尾纸(旧称)。”
宣和装虽然复杂,但装裱完成后非常精美,呈现出和谐、典雅、大方之美。历代书画家都极为推崇,周嘉胄就曾在《装潢志》中说“每见宋装名卷,皆纸边,至今不脱⋯⋯”
现存最典型的宣和装莫过于北宋梁师闵的《芦汀密雪图》卷,宣和装的和谐之美同画面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于无画处皆成妙境”。
北宋 梁师闵《芦汀密雪图》
故宫博物院藏
tips:最正宗的宣和装是由宋徽宗赵佶亲自题写标签的,上面一般有七处徽宗印玺:“御书”葫芦形印、“政和”印、“宣和”印“内府图书之印”、朱文双龙印、“政龢”连珠印“宣龢”连珠印,世称“宣和七玺”。
更多关于宣和装的小知识可以参见我们往期的推送《如何秒识传说中的「宣和装」?》
诗堂装
特点:装裱得体、题诗赞画
诗堂装是在一般结构中增加了“诗堂”,也就是在画心上端镶有一块纸,“诗堂”除了装饰也有题诗赞画的功能,也被称为“玉池”。
清 佚名《盘山静夜图》
故宫博物院藏
“诗堂”不仅可以分割空间,而且题诗赞画也让书画从画面本身拓展出来,实现美观与实用的统一。
锦眉装
特点:双“锦眉”衬托画面、整体美观和谐
锦眉装的特点很明显,画心和上下镶料之间各有一条“锦眉”,也称“锦牙”。
“锦眉”的作用很明显,双“锦眉”衬托了画面,让整体美观和谐了不少。
清 乾隆书《临王羲之草书帖》轴
故宫博物院藏
集锦装
特点:多幅画心
集锦装是指将多幅(两幅以上)的画心裱在一起,可以是镶接或者是挖联的形式。
南宋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
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 用 料 】
纸镶绫边装
特点:一色纸料左右镶绫边
纸镶绫边装是指画心由一色纸料装饰,但在画心左右各有绫边装饰,而且使用了部分镶料纸以替代绫绢。
绫镶绢边装
特点:左右镶“通堂边”
绫镶绢边装的画心由绫天地头装饰,并在其左右各镶绢“通堂边”。
半绫装
特点:绫圈框、纸天地头
半绫装的画心由绫圈框、纸天地头装饰。
示意图 笔者自绘
【 颜 色 】
一色裱/双色裱/三色裱
特点:几种颜色的镶料装饰画心就是几色裱
用一种颜色的镶料装饰画心就是一色裱,也称一色装。如果是两种颜色的镶料就是双色裱,三色就是三色裱啦。
示意图,笔者自绘
镶料要根据画心的色调来搭配,讲究搭配合理、色彩均衡,不能喧宾夺主,要以突出画意为主。
三、手卷:体积小、易携带
和复杂多样的立轴比,手卷无疑是最容易区分的一个,简单的来说就是把横幅的书画裱成横长状一卷一卷的,和我们在电视剧看到的竹简形状差不多。
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
浙江省博物馆藏
手卷又名卷轴、卷子、长卷、图卷等,历史悠久,册、轴等品式也是从手卷衍生出来的,现在的手卷多由天头、隔水、引首、隔水、画心、隔水、尾纸组成。
既然都叫手卷,那肯定是拿在手里把玩欣赏的,欣赏手卷的时候,要用左手将手卷缓缓打开,右手持手卷另一端将其收拢。
北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故宫博物院藏
手卷因为自身可以卷起来的特点非常容易携带,所以不少画家在创作之时都会选择以手卷的形式来表现,比如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就是用手卷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
四、册页:翻折
册页则是从手卷发展出来的,因为有的手卷实在是太长了,每次一合上,想要再打开看就要从卷轴出打开,久而久之容易损伤手卷,于是乎,唐朝的装裱师在手卷的基础上发明了册页。
清 郎世宁《花鸟图》册
故宫博物院藏
他们将手卷几经翻折后,用厚厚的封面取代手卷的轴。宋代的程大昌在《演繁露》这样写道:“古书不以简策缣帛。皆为卷轴。至唐始为叶子。今书册是也。然古竹碟已用叠简为名。故唐始以缣纸卷轴改为册页耳。”
根据画心的方向,册页还可以分成竖式画心的蝴蝶装(左右翻折,向右开版)和横式画心推篷装(上下翻折,向上开版)。
五、扇面:雅趣
扇子原本是古人招风纳凉的工具,不过文人讲究雅趣,在扇面写字作画形成了独具中国文化魅力的装裱形式——扇面。
北宋 赵佶《草书七言诗纨扇》
上海博物馆藏
早期的扇子主要是圆形的“紈扇”,也称团扇,因宫内常用又名宫扇。
北宋时出现了可收可张的折扇,盛于明代,还有专门的店铺出售不装扇骨的扇面,谓之“便面”,也可以装裱成册页欣赏。
明 倪元璐《画竹扇面》
故宫博物院藏
当然,这只是中国传统书画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不过用来看展也足够了……
清 佚名 《十犬图》
排版:小Y
文章来源:博物馆|看展览
版权均归原作自己所有,未有商用意图,仅做分享交流
非常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在您使用本网站之前,请您仔细阅读本声明的所有条款。
1、本站部分内容来源自网络,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本站转载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切勿用于任何商业活动。
2、本站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3、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客服电话:400-7667-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