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最新资讯

【影视系列】慢节奏的“种田剧”能否迎来春天

日期:2022年04月14日


以下文章来源于全媒派,作者manman

 

本文已获得腾讯传媒全媒派授权

 

几千年来,从土地中孕育出来的农耕文化早已根植于人们的心灵深处,渗透到基因里。一耕一收之间,浮现的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淳朴简单的画面,承载的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满足感。

 

 

 

这种朴素而充实的生活想象不仅是古代先民们的理想状态,而且也令无数现代人心生期待和向往。但重新回归田园生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现实,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媒介世界里面寻找精神寄托,而“种田剧”的出现就是这种期待投射到国产剧市场的结果。

 

 

 

什么是种田剧?它有什么特征?对于种田剧,我们又能持有怎样的市场期待?本期带你走进种田剧的世界。

 

 

 

一、种田剧的内涵和发展历程

 

 

 

一提到种田剧,不熟悉它的人可能会下意识把它当成是讲述耕田种地的农村题材影视作品,但二者并不能完全混为一谈。考虑到目前影视市场的主流分类标准中并没有“种田”的身影,那么种田剧的“种田”一词从何而来呢?

 

其实,它起源于策略类游戏中一类奉行“高筑墙,广积粮”宗旨的玩家,他们不爱征战,更注重保护自己的地盘并且大力发展,就像农民专注于自己的田地一样。这类玩家后来甚至逐渐发展成一个“种田”流派,以此和征战流等区别开来。

 

而早在种田剧活跃在荧幕之前,“种田流”已经在网络小说世界扎根多年,并且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小说分支。这类小说的基本模式走向是:主人公喜欢在自己的地盘里静静地进行各种建设,不断充实和积蓄力量。

 

种田剧则是继承了种田文的逻辑,借用了种田行为的本体,以此不断衍生出更多意义:从故事发展来看,主人公一步步付出努力经营,后期逐渐有了成果,实现目标的过程像极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事活动,而这也是种田剧的核心所在。

 

另外,由于农业生产不像快节奏、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而是要经历播种、施肥、除草、喷药等很多琐碎细小的流程,因此花费的精力较多且周期比较长。种田剧的节奏也是如此,在叙事中更注重展现细水长流的平凡日子,在家长里短、人际互动的日常等细微之处着墨较多,因此真实感和烟火气也比较强。

 

譬如,2017年,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网络剧《花间提壶方大厨》开播,开启了种田剧在荧幕上的“闯关之旅”。该剧集在豆瓣拿下7.9分的评分,种田剧这一题材亦开始引起了市场的注意。

 

借着这份“开门红”,带有轻喜种田剧标签的《人间烟火花小厨》乘胜追击,主角花小麦从经营路边摊开始,凭借自己的厨艺一步步走出乡镇开设饭馆,再到参加全国名厨大赛,顺利进京成为声名赫赫的“天下大厨”,后又经营着名声大噪的花间楼[1],从乡间市井出发,走出了一条“致富升级之路”。

 

而真正让种田流迎来高光时刻的,则是《知否》的播出。这部改编自经典种田文的电视剧融合宅斗元素,以北宋时期盛家庶女盛明兰的成长故事为主线,向我们展现了古代大家庭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知否》播出后,一跃成为爆款作品,播放量破百亿,并且成为谷雨数据统计中,“网友重复刷的电视剧”中最年轻的电视剧。

 

 


图片来源:谷雨数据

 

 

 

除了这些改编自经典种田文的电视剧,种田剧也有从古代向现代乡村转向的苗头,去年出圈的主旋律电视剧《山海情》就可以算得上一部别出心裁的种田剧。

 

细数已经被搬上电视屏幕的种田剧,不乏经商、宅斗、乡村、爱情等多种题材和元素,所以与其说种田剧是一个正式的分类,其实更像是一个标签、一种风格,在沿着各自主线内容前进的过程中,都让观众体会到目标达成的成就感和岁月静好的治愈感。

 

 

二、“年轻”的种田剧如何收获观众喜爱

 

 

 

从种田剧的发展历程来看,它的起步比较晚,且目前数量较少,但是从市场反馈来看,种田剧已有了初露锋芒之势。那么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田园乌托邦,治愈大众现代性焦虑

 

 

 

有学者指出,媒介所呈现出来的镜像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充当着主、客体之间的介质; 一方面呈现出支离破碎的幻象,另一方面更是人们内心欲望的投射。[2]随着现代社会加速和竞争的特征愈加明显,人们逐渐失去对时间的控制,被迫卷入快节奏的生活。难以消弭的忙碌感让大家对田园牧歌的简单生活更加怀念,也更加渴望逃离钢筋水泥的都市生活。

 

种田剧恰恰为受众逃离都市的社会欲望提供了寄存之所,用浓郁的山水风光、温馨简单的人际关系、细水长流的平淡生活为观众搭建了一座“田园乌托邦”。这种对景观符号和社会符号的美化让“生存故事”多了一层岁月静好的滤镜,放大了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满足了现代人的生存幻想。

 

 

生活流叙事,提供生活态度的范本

 

 

 

种田剧不同于快节奏的影视作品,其更注重将生活日常娓娓道来,这正是《电影的本性》一书中曾提及的“生活流”风格,即“包括具体的情境和事件之流以及它们通过情绪、含义和思想暗示出来的一切东西”。[3]

 

这种“生活流”的呈现包含着对衣食住行的描绘、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以及具体问题的解决之道等,可以令观众感受到更强烈的生活气息,感受小格局下传递出的温馨与力量,并且在些细腻平凡中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

 

 

大众视角,对身份内卷的一种抵抗

 

 

 

近些年来,宫廷剧、玄幻剧、人物传记剧等占据了古装剧的半壁江山,里面的主角或者配角身份,要么是出身皇宫王室的贵子贵女,要么是天界上神,少数有着平凡身份的人背后往往也有隐藏身份的加持,逐渐造成了一种身份设定的内卷化,进而导致观众的视野总是被困在皇宫、天界等“光鲜、精致”的景观里。[4]

 

相较之下,种田剧的主角大多被设定成出身平凡之家的普通人,放在古代社会的背景之中,一般是出身乡野山村、市井民间,稍微好一些的则被设定为宅院里的庶出,以此展开贴近人物设定的生活和成长故事。这种大众视角和平民故事,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古装剧长久以来身份建构和民间场景的缺失。

 

 

人物自我觉醒,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虽然种田剧简单平淡,着重日常的生活叙事弱化了剧情的冲突和张力,却不妨碍种田剧传递出热血的感觉。通过展现主角们自我觉醒的高潮桥段,种田剧同样能找到打动观众的文本密码。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

 

 

 

尤其不少种田剧是从女性视角出发,比如《花小厨》中的主角花小厨虽然出身村野,却用美食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实现了从“米虫”小丫头到女老板的跨越。《知否》中的盛明兰成长为侯门主母,用藏拙的生存智慧活成照耀自己和身边人的小太阳。

 

这些剧中的女性不是爱情主义和男权社会里的附庸,而敢于不断去寻找自我价值,成为古代女性群像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三、如何看待种田剧的市场前景

 

 

 

文本叙事层面的特殊性以及受众的情感需求让种田剧有了升温的迹象,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未来种田剧的发展着实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利好因素

 

 

 

垂直内容潜力大。垂直化发展一直被视为内容产业的重要趋势。而“种田”风格因为带有天然的生活和田园基因,使得它可以与多种题材相结合,形成精细化、垂直化、特色化的风格,迎合日益多元的审美要求和观剧需求。比如种田+美食,圈住一批热爱美食文化的观众;种田+乡村,则成为塑造乡村形象、讲好乡村故事的一把新钥匙。

 

商业价值日益凸显。不管是在大屏幕上还是在小屏幕里,种田剧的市场成绩都让创作者们嗅到了爆款的气息。2018年横空出世的《花小厨》成为全网首个分账破亿的网剧,使得种田题材成为分账模式中的热门选择。2018年《知否》在电视上播出后迅速成为热门爆款,也激发了市场的信心和兴趣。

 

 


图片来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微博账号

 

 

 

从电视剧到网剧,“种田”领域的前辈们已经用实践证明,把小众做到极致也可以捕获全民的心。这也为未来种田剧市场的开发提供了多样化的思路和更多可能性。

 

 

困难与挑战

 

 

 

种田剧发展的首要问题在于IP改编的难度大。当下影视圈里的种田剧多是由种田文改编而来,但是从小说到影视的媒介跨越并非总是顺利的。尼尔·波兹曼认为,电视使受众沉溺视觉愉悦,视觉愉悦是电视文化的感官属性,因而电视文化是一种直观感性文化。[5]这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媒介跨越难度大的原因,即文字的抽象性与影视的具象化之间的对立。

 

如果说在网文世界里,受众可以自行控制观看的节奏并且在文字世界里想象和领会这种“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意境,那么在影视化的过程中,想象的人物、意境基本都被确定的角色形象、具体的画面取代,观众很容易产生观看落差。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的风物图片来源:腾讯视频

 

 

 

篇幅量比较大、着重细枝末节的种田文尤是如此,因而过去很多年里,能在网文世界风靡的“种田”风格,迟迟没有得到影视市场的足够重视。

 

并且,强情节和缓节奏的冲突也是种田剧发展的一大挑战。一直以来,戏剧冲突和强烈情绪是影视剧引发讨论度和关注度的重要利器,比如看《甄嬛传》时,不少观众都期待主角“杀”回皇宫、快意复仇的情节;《庆余年》里,范闲饮酒狂“作”诗三百首震惊四座的高能情节引发弹幕狂欢。而这些显然是种田剧的短板,如何在影视呈现中平衡强情节与缓节奏的矛盾,让种田剧也有更高的话题度,是其未来走向大众视野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相对于其他类型媒介产品来说,有着“生活图鉴”之称的种田风格对逻辑、细节的要求都比较高。不管是种田文还是种田剧,里面避免不了对农工商行业、衣食住行物件以及民风民俗的描绘和呈现。制作和编剧团队一旦考究不到位,就容易引起观众的不满。即便是口碑和收视都不错的《知否》,也曾被网友们扒出不少台词上使用不当之处。[6]

 

总体来看,大众文化审美需求多元化的当下,种田剧的出现迎合了一部分观众对想象中的生活的向往,成为影视市场中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无论其机遇与挑战几何,接下来势必还会有更多主打“种田”风格的影视作品或内容产品出炉,接受市场和受众的考验。

 

 参考链接:

[1]《新川日常》《屠户家的小娘子》杀青,象征着诗与远方的“种田文”又要卷土重来了?

 

https://mp.weixin.qq.com/s/UUrgDe-st42kuXa-FHCybg

 

[2]霍一雯.论媒介镜像及其对意义的建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02):160-166.

 

[3](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邵牧君译.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范欣.媒体奇观研究理论溯源——从“视觉中心主义”到“景观社会”[J].浙江学刊,2009(02):219-223.

 

[5]论尼尔·波兹曼的电视文化思想

 

https://xuewen.cnki.net/CMFD-1011028543.nh.html

 

[6]《人民日报》点名批评,《知否》病句频出的背后,原来还有黑幕

 

http://www.hxnews.com/news/yl/ylxw/201901/11/1688447.shtml

 

 

排版:小Y

文章来源:全媒派

版权均归原作自己所有,未有商用意图,仅做分享交流